這是我每次和甲方合作時,第一時間產生的疑問。而每次當我看到商業化產品時,我第一時間大腦是一片空白,并不是我不會拍攝,而是我如何來重新對待這款產品。
因為每款產品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每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不同,如果一昧的以相同的視角去定義一款產品,雖然風格容易固定,但在面對多樣化的產品時,固定的風格如果沒有突破,就很難順應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而當消費者的審美不斷提高后,固定的風格也意味著一種退步。
對待商業化拍攝,我將分為前期和甲方的溝通和后期的定制化圖像拍攝技巧兩部分來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前期溝通
接到商單的第一時間一定要發出靈魂三問“具體是什么要求”“什么樣的合作形式”“合作周期是多久”。
要求
當時我初入數碼圈,一聽到對方說愿意合作,就毫不猶豫接下來了,一切聽對方安排。當對方寄來產品后, 我就立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攝,去撰寫文章,截稿日提交時,甲方非常不滿意地把我的文章打回來了,然后提出了各種修改意見。當時我一個勁的道歉,看自己的文章時也沒覺得哪里有問題,我簡單修改后再次提交后,很明顯能夠感覺到對方已經失去修改的耐心了,給了我一篇參考文章,讓我按照這個來修改。當我再次修改后,甲方又對我拍攝的圖片提出修改意見,只好重新拍攝,而整個周期前后花了半個月,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推廣時期,而這次的經歷,讓我畢生難忘。
從那以后,我一定會問清楚“具體要求是什么”“需要拍哪些”“是否有參考”“能否給一個Brief”要求越細越好,這樣在進行拍攝時能夠最大程度接近甲方的需求,如果有參考鏈接最好,按照對方的提供的參考來,會更加穩妥,Brief是對產品有更多的了解,結合別人的寫作思路,完成初稿并不會很難。
了解清楚甲方的需求,會降低溝通成本和失誤率,也是為了保證今后有更長久的合作。
合作形式
目前我的主要合作有三種:稿費+產品,送測,稿費(產品回收)。
這點是相當重要的,一定要溝通清楚怎樣的合作形式。我覺得還是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和跟甲方進行溝通,因為不同的形式也會涉及到不同的要求,第一種往往要求最高,一定要嚴格對待,我的建議是后期多拍點圖,多寫一點細節性內容,說明你在認真的體驗這款產品。不過送測也有不少要求很高,產品的價值不低,要求也會比較多,這個就看你如何跟甲方進行溝通了。
合作周期
不同的產品合作周期都不同,一般合作周期為7天,有些產品根據自身特性和甲方要求會時間更長一點,如果時間較短,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檔期安排看能否完成相應的拍攝工作,如果不能要溝通好是否可以晚幾天,盡量在合作期限內完成,如果要晚幾天也要提前講清楚,讓甲方有個準備。
碎碎念
我聊聊心里話,我是個不擅長溝通的人,所以我認為這是我沒做好的地方。如果每天有那么一會時間,可以跟不同的甲方溝通不同的事情,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議,維護好和甲方的關系,在數碼圈里,有實力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是你在圈里的人脈,口碑和人品,切忌禍從口出,因小失大。
后期拍攝
靜物產品拍攝為例,當然也不全是技巧,也包含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我認為影響靜物拍攝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構圖想法”“拍攝器材”“搭配道具”“燈光”等一系列因素,我認為缺一不可。
構圖想法
對待任何一款產品,我剛開始都會大腦空白,這跟我日常積累的素材有關系,簡而言之就是學習的太少,在拍攝時不知道如何拍,怎么拍會比較適合這款產品,要按照商業大片的形式我能力有限,但拍的比較好看,我還是可以的,畢竟攝影的基礎是有的。
這時候我就會從網上尋找一些美圖參考,但還是要融入一些自己的風格在里面,這樣才是自己拍攝的圖像。
拍攝器材
我個人使用的是索尼A7M3+55-1.8ZA鏡頭,拍攝產品來講也是可以的,只不過這個鏡頭焦段有時候比較局限,想拍的畫面又是無法拍到,有時不想拍的畫面又拍進去了,不過拍出來的畫質是相當可以的,畢竟硬件在這里。在商拍靜物圖中,產品細節是相當重要的,甲方也比較看重產品的畫面感和細節,因此我比較推薦用相機拍攝。
不過有些場景我也會使用手機拍攝,我的手機是iPhone 12 Pro Max,打開ProRaw模式拍攝,后期的空間還是比較大,但比較考驗前期布景能力,需要搭景+燈光,不然拍出來和隨手拍差不多。
搭配道具、燈光
搭景+燈光,能夠最大化的凸顯出產品美感,不同的產品都有不同的拍攝方式,因此搭配的道具也不一樣如果有時候在晚上進行拍攝,那么燈光就必不可少了,我很多產品有時候甚至是凌晨時拍攝的,并不是我不想在白天拍攝,而是我并非專職自媒體和攝影,因此很多時候只能晚上下班后回家拍攝。
為了更直觀地闡述我個人的拍攝想法和思路,我通過“手機”“耳機”“音樂播放器”“顯示器”“家居類產品”這幾個產品維度分享一下。
手機
手機在數碼產品中算得上大件,拍攝的方法有很多種,我認為拍攝的關鍵就四點:
1、構圖和角度
2、搭景
3、燈光
4、相機和參數
我一般會根據手機后殼的顏色來選擇道具,比如背蓋是黑色,那么選擇黑色背景、近似色的道具來搭配手機突出手機,然后根據點、線、面將手機和背景從人的視角串聯成一副畫面,搭配燈光,讓手機的細節凸顯出來,最后調整好相機參數進行多張拍攝,選擇自己認為很不錯,適合展示給大家的圖像即可。
很多人會覺得我說的很模糊,因為拍攝的整個思路和過程都是變化的,而拍攝中的重點是手機,搭景、燈光、都是以手機的特點為出發點而人工搭建的,使用相機是為了突出手機更多的細節,使用手機拍攝則很難讓甲方滿意。如果你的審美有規律性、并且有理論知識作為輔助,那么拍攝可以參照很多經典的拍攝技法,觀感同樣比較突出。
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就是攝影師的想法與眾不同、以及個人性格的展現。以我為例,我拍手機同樣喜歡用到大光圈、暗色系,初看之下會覺得有點好看,仔細推敲又會發現其中有些亂,雜亂卻有些凌亂之美。因此拍攝起來并不算困難,前期規劃好,后期搭景+燈光,成片一般不會特別難看,后期簡單調色去掉瑕疵,再通過裁剪去掉不需要的部分,大部分有攝影基礎的玩家都會按照這樣的思路拍攝。
有點需要額外強調,請不要將這樣的拍攝和商拍混談,商拍需要豐富的前期搭景經驗和多樣化的后期修圖思路,甚至時多人配合,每次的拍攝相當于有規劃性、借鑒性、和創作性的,我們可以學習,模仿,但兩者在性質和商用價值上是不一樣的。
耳機、音樂播放器
音樂播放器和耳機的拍攝思路和手機的拍攝思路一樣,不過這兩者往往因為提及比較小巧,拍攝起來會更加的方便和多樣,有時候選擇一個簡約的背景,搭配自然光線就能呈現出很舒服的畫面,而我往往拍攝時會采用大光圈來展示細節部分,觀感上會覺得刀銳奶化。
簡單理解就是展示某一處的細節,其他地方都虛化了,而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在后期搭配文案時可以多放一些細節展示圖,不至于我展示場景搭配圖時,用了幾張就看起來有點重復的尷尬場面。
耳機一般搭配手機拍攝就行,生活化場景的展示會讓別人感覺更真實,更有沉浸感,搭配音樂播放器會顯得更加專業,太商業化的圖的確很好看,就缺乏了一些生活的情調,有種為了展示而展示的感覺,這就跟甲方的要求和個人的拍攝想法有關了。
顯示器
顯示器、電視等大件物品的拍攝往往就會非常局限,因為體積較大,搬運非常不方便,以我一個人的能力又不可能專門搬運到某別墅去拍成很有儀式感的圖片,當然你拍地越好越用心,甲方的認可度會越高,今后有稿費的合作也會越多。
我只能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來為產品增加生活氣息。以明基的SW270C為例,27英寸的顯示屏幕就很大,也比較重,還有七七八八的線材,因此只適合被擺放在固定的一些位置來進行拍攝。這對我而言就增加了各種挑戰性。因為我的房間本來就小,桌面也不算大,而且背景除了白墻就是窗戶,哪怕只拍細節都很一般,更不用提拍攝整體了。
而作為我的第一款重量級生產力工具,我首先將明基SW270C安裝好,將所有的線材通過自帶的收納孔收納好,再將桌面除了鍵盤、鼠標以外的東西拿走。接下來就是為了展示顯示器有生活場景,而搭建一個場景。
首先讓桌面看起來有生活化氣息,我會將我的Apple Watch充電掛件、HomePod Mini音響,Switch套裝和卡帶、華為智選臺燈等放在桌面,我日常就會用到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作為桌面的一部分,只要擺放得當,就不會顯得很亂。接著我會擺放一些復古的物件,像小汽車啊,耳機木質掛座啊,擬光燈等這些東西使用的頻率不是很高,但擺放在桌面搭配顯示器就會顯得很有儀式感。
接著比較關鍵,我會將明基SW270C顯示器擺放在靠窗子的位置,這樣白天的話有自然光線,看屏幕也會比較舒適。而且光線照射在遮光罩上會看起來很有質感,打開電腦時再搭配上一副冷色系的壁紙,桌面的初步搭建工作就完成了。
我在顯示器周圍還布置了一些RGB人造光源,除了頂部的固定光源外,RGB人造光源會讓明基SW270C顯示器晚上看起來更有桌面氛圍,當我使用顯示器修圖時,我可以調節不同的色彩,讓我工作的氛圍更加沉浸式,正好有了遮光罩可以遮擋RGB光源,又不會影響我對修圖色彩的把握,明基SW270C作為展示工具再合適不過。
最后就是拍攝,當氛圍營造好以后,我更多的是展示顯示器的細節部分,一方面是因為我鏡頭焦段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我的房間空間太小,用上廣角鏡頭將所有東西拍進去會顯得很多余,即使明基SW270C很顯眼,大家也會覺得雜亂無章,索性在拍攝時,融入一部分我的桌面擺件,好看的同時也不失展示顯示器。
家居類產品
這類產品最難拍,尤其是對于家里空間本就局促的我,光靠大光圈虛化肯定是不夠的,這時候只能盡可能的將家具類產品和一些木質家具擺放在一起,并且將周圍收拾干凈,將家具類產品和環境融為一體,有時會將人使用產品的場景加入進去,展示更加真實。
同樣,細節部分也很重要,拍攝產品的細節,保證充足的光線,展示效果最佳。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產品拍攝想法和經驗,今后還需要花點時間去系統化的學習相關的拍攝技法和修圖知識。
自我的攝影探索
我通過多年的學習,觀看,以及審美的提高,逐漸摸索出自己的調色風格,我本人非常喜歡拍攝風景、空間建筑、人像、色彩抽象,早期偏愛拍攝人文紀實,后期逐漸演化成自己喜歡的暗調、明調,我將結合我的個人風格為大家展示我眼中的畫面。
人像
很多朋友在拍人像時都會強調人像三要素之"構圖""顏色搭配"和"光線",以及最重要的"模特顏值",因為這是最常用到的、也是構建拍攝人像80%,如果說當這三者恰好都不是很理想的話,模特的顏值也不高,這會影響你的發揮嗎?拍出來的照片是不是就很失敗?
會影響,但絕對不是失敗的。這里我個人認為最關鍵的是攝影師的性格和構圖風格,我在拍攝人像時,非常喜歡展現的是略帶憂傷的情緒系,就像我本人曾經說過的:"這個世界本就是悲傷的,我們的存在,不過是為這個世界增添更加憂郁的色彩",這話是我大三那年失戀痛苦不已寫下來的,在我的人像風格中我多少會以先入為主的想法,根據模特的氣質,尋找到她最憂傷的一面,哪怕這一面是很好看,我也要以略帶憂郁的想法來進行后期修圖。整個過程中攝影師占據主導部分,大部分場景都需要我去引導別人該怎么做,怎么擺動作,來營造我想要的氛圍。
如果這不是模特想要的呢?這就需要我來跟模特進行互動、溝通,這是極其關鍵的,人之所以會存在感情,正是有言語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讓彼此產生好感,甚至是超越好感的感情。沒有溝通的拍攝,只是無情的快門機器,哪怕最終的成片是好看,但對我而言,只不過是看過幾眼就放入相冊的圖像而已,將來我甚至很少會拿出來給別人展示。
如果模特顏值不高、光線不好,顏色也比較難搭配該怎么辦?我一般借助一些前景或背景來遮擋人物不美觀的地方,我拍攝人物他們很少化妝,我大部分時間會讓挑選適合他們氣質和風格的衣服,拍攝人物的局部細節或背景,側面,或者讓人物跟環境融為一體,在環境中突出人物,從畫面中去感知人物。
在我的人像概念中,人像三要素是決定性的關鍵,但是拋開關鍵之外,是可以通過溝通、環境、和攝影師的想法去彌補剩下的20%。
建筑
建筑是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建筑具有固定性,變化不會很大,除非裝修或者拆除,我喜歡使用手機拍攝,打開網格線,橫平豎直的對準拍攝就可以。
后期借助矯正工具進行矯正,裁剪,基本上建筑的大體形態就完成了,室外建筑的拍攝相對比較簡單,如果想拍建筑群的話,爬到高樓處拍攝就可以,風景還是比較壯觀的,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手機有超廣角功能再好不過,拍攝容納的建筑會更多,但畫質也會降低。
而室內建筑結構形態不一,我一般喜歡拍攝建筑本身,因此大部分情況我會開啟超廣角來拍攝,后期簡單的矯正,這里唯一不同點在于每個人的修圖風格,而我的后期風格一般不定,大部分以冷色為主基調,也會根據建筑結構和顏色的不同采用暖色系。
建筑的拍攝一般而言比較固定,上手還是比較簡單的,只不過需要不斷的練習攝影眼,培養對建筑的敏感度。
風景
人生何處無風景,我身邊的朋友對我的風景照片大多數都會給予正面評價,而我在拍攝時也是多種多樣,大部分是憑借感覺和心情。而我拍攝的畫面大部分以江面、樹林、天空、云彩、夕陽等自然風光較多,雖然不算多優秀,但有我的獨到之處。
而這些,離不開長期每日看圖,提高審美。首先是興趣,每天帶著興趣去拍攝,會非常開心。其次是審美,我之前每天都會看最少30張自然風光的美圖,像圖蟲、500px、instagram、國家地理等都有非常值得推薦的作品,而且我還會關注像潑辣修圖、lightroom調色合集等公眾號,每天學習至少一種調色的教程,這對于將來拍攝都大有幫助,拍攝完成后也可以直接套用自己提前調好的預設,發朋友圈也會獲得大家的贊同。
街拍
我曾經帶著相機、手機都掃過街,掃街的樂趣在于每時每刻不同的場景都會存在不同的變化,而樂趣就在于記錄變化本身。
街拍的技巧和方式很多,我個人更傾向于形式美感,簡單來講就是記錄光影、人走來走去、或者看起來很美,但是又沒有太多的內容展現的畫面,可能這跟我個人涵養有關,我缺乏一些深度思考和對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因此大多作品都停留在好看這一個維度,而街拍是有趣的,打開手機的瞬間,就能及時定格一些充滿變化的瞬間,而記錄形式美感,是我在街拍中尋找到的樂趣。
色彩
色彩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模塊,將色塊和色塊之間進行拼接,尋找顏色的可變性。我覺得顏色是刺激視覺的最佳產物,而人眼對于顏色也是極為敏感的。我最喜歡的是極簡色系,之前從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拍攝。
而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第一需要訓練視覺,時時刻刻通過顏色來刺激自己對于色彩察覺的敏感性,我在這方面做的并不算太好,后來每天靠看極簡美圖來提升審美。直到我后來到深圳上業城發現了色彩小城,這是我唯一一次將自己的視覺感知放大,拼命去尋找每一種色塊交織的美感,并從中獲得成就感。
當然每個人的訓練方式不一樣,我的建議是從提高審美,每天觀看美圖,然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再去記錄,多次訓練,最后是和他人進行交流和后期,從別人的拍攝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色彩美學。
抽象
關于抽象,我個人的理解是它某種程度是我潛意識的反應,是一種或有或無的零散片段,也有我對于現實的不同反應,用普通人的話來講,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意識流,但我對他有有一些偏愛,我很難用言語來描述一些具體的內容,這點就需要根據大家對于圖片的解讀了!
我曾經幾度懷疑,攝影和照片的區別在哪里?什么樣的照片才會被稱之為一張好照片?
后來我逐漸意識到,照片和攝影的區別在于你個人對它的看法,而當你把它展示給別人時,是以什么方式去展示、解說,而這也成為區分照片和攝影的界限!
好的照片是我一直在追求的,而這種追求是要包含興趣在內的,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追尋本心,那么好的照片自然也會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