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鷹駭客 26L 雙肩包
4 月份早早的計劃了一場11 天的日本自由行,因為我每次出去旅行都想給老婆女兒拍照片和拍視頻,所以每次都背了許多設備,最早是一機三鏡、運動相機、穩定器、無人機、穿越機都帶著,每一次旅行都發現很多時候要帶娃,無法隨心所欲的拍攝,背包和設備都在逐一精簡。這次我就只選擇了富士的 GFX100RF、instago3、pocket3 以及iPhone15Pro Max 這幾個最小尺寸的設備。
我本身也用過非常多的攝影背包,看著現在的 shimoda urban 25L ,我知道連續 11 天背著它肯定會比較吃虧,這款包顏值很高用料不錯,缺陷是自重比較高,內膽太厚,不適合長時間背負。于是我決定選擇戶外背包+內膽的方式,仔細研究一圈選了Osprey hikelite 26L,中文也叫小鷹駭客,自重輕,有背負,顏值高。
我選的這款是 2025 年的新款,其實只有幾個新顏色,規格都沒變,我這款叫紫配黑,這不就是紅色嗎,紅黑搭配還挺酷的,適合旅游。背后有 airspeed 背負,在夏天會比較涼爽,背部也不會壓到包內的東西。
胸帶是很重要的背負系統,很多攝影包也少不了胸帶,這個還帶求生哨,鎖扣要是換成磁吸的就好了,這個結構要拆縫線。
我只把腰帶換成了鎖扣模式,很方便,記得一定要兩頭都帶雙孔的,單孔要自己縫線。
為了減少這個背包的戶外屬性,我又買了很多束線器,這個只要幾塊錢一大把,讓多余的長背帶都變得服服帖帖的。
順便還給肩帶裝了一個快裝系統,是給 pocket3 使用的,每次不用擰下來,快速裝上拍行走記錄視頻。
內膽包改造
駭客 26L 最大的問題就是包內沒有分層,就是一整個空間,最多一個水袋,最外側是一個袋鼠袋,那么相機和小物件歸類就成了問題。必須要選擇一個內膽,我試了三個內膽,最終留下了兩個。最下面那個是天霸的內膽包,9 寸,分層很多,上面拉鏈打開取物比較符合包內的開口方向,但是太深了,只放一個相機,開合取物再關拉鏈比較麻煩,僅僅是不適合駭客。
這個 FLUXO 內膽包特別簡單,但是似乎很適合駭客 26L。
一機兩鏡沒有問題,開蓋還有拉鏈可以放小物件,并且開蓋是魔術貼方式,單手盲操都可以快取,甚至取消這個頂蓋也是可以的,自重也比較輕。
內膽包塞進去嚴絲合縫,底部也很平整,打開大背包的拉鏈大概是這個幅度,單手取相機還是沒問題。不過這次旅游我沒有選擇帶它。
因為我的經驗告訴我行李放到酒店后,不是所有時間都會背雙肩包出門,比如當天晚上出來閑逛,肯定單肩包很合適,我目前用的 bellroy 10L 單肩包太大了,找了一圈發現 peakdesign 的單肩包居然比以前好看了不少,這款 outdoor sling 7L 大小也剛剛好,我就是按照能塞進駭客 26L 的設計來選的。
把 outdoor sling 7L 塞進駭客 26L 大概是這樣,也是嚴絲合縫,剛好暗紅色和這個外包還很搭配,事實證明后來也很多次背這個單肩包掃街。
這個包還少一個小物件收納,我剛好翻出幾年前買 shimoda 背包送的一個雙面折疊小包,全透明的拉鏈和網兜,外面有個小提手,經過駭客水袋扣的固定,剛好掛在背包上方。我的護照零錢以及數據線等都分類裝進去,徹底解決了小物件收納的問題。
駭客 26L 背包頂部還有個小拉鏈,是放快取的物品的,比如墨鏡、移動電源。
至于筆記本,那肯定只能放在水袋那一層了,沒有任何防護,不過歪打正著,背面 airspeed 背負系統是個大弧面拉扯著,背部怎么都不會壓到背包的背部,也就沒有風險了,正面一般放的也都是衣物。
實際背負
這是在日本酒店拍的照片,左邊是駭客 26L,右邊是迪卡儂 MH500 22L 雙肩包,全塞滿的情況下,察覺還是很明顯的。
右邊迪卡儂是我老婆背,里面主要是小孩的一些衣服尿布水杯等雜物,因為沒有背負系統,背后直接就鼓起來了,背起來感覺背的是一個圓柱形,左側駭客 26L 塞滿了,背面 airspeed 系統還是很挺拔。所以迪卡儂平時在家都是當媽咪包用,沒有塞這么滿。
這 11 天日本自由行,我大部分時間都是背著駭客 26L 雙肩包,除了拍攝設備,我盡量把重物比如水都塞在我包里,說實話背起來真的感覺比 shimoda urban 25L 還要輕松很多,除了自重輕,更靠的是背負系統,胸帶和腰帶的作用也非常大。當然這個包不算重裝了,要是登山需要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背負系統。
缺點沒有穿過行李架的部分,內部空間分區太少,本來就不是為攝影設計的,只是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稍加改造,就完全可以應付城市的長時間背負旅行。回來后我估計也會換上剛才的相機專用內膽包,在拍攝工作中經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