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買索尼ZV-E10的時候是打算是記錄生活用的,同時兼顧拍娃。當時是購買的套機,又買了適馬的56/1.4和原廠18-105兩個鏡頭。入坑后還是饞全畫幅相機所以出了,而兩個鏡頭一直留著,現在才發現半畫幅才是真的輕便。當中還買了大疆的Mini 3 Pro無人機,確實是全新的視角和體驗,但是后來又出了大疆的AVATA 2,所以又出了換新。
松下LUMIX S5當時買的時候就是性價比極高的全畫幅相機,主要是直出色彩和機身防抖功能。對于我來說S5不僅能滿足日常拍攝需求,還能拍拍入手的各種產品。網上都說在快速追焦問題很大,其實我在拍女兒到手沒感覺出來。特別靜態照片拍攝中的對焦完全沒有問題,也可以說又快又準。
配件的話S5我其實沒怎么買,貼紙雖然相機和鏡頭都買了,但是相機機身我一直沒有貼,還是喜歡相機本身的觸感。另外,松下作為比較冷門的相機品牌,配件其實真的沒什么好選的。機身我就配了一個幾十塊的金屬塊裝板,好處是在家安裝三腳架時的阿萊快裝比較方便,壞處是比較厚實整體又增加了不少重量。
鏡頭的話其實除了上圖的20-60mm和50mm/1.8鏡頭以外,去年買過松友一致好評的70-300mm鏡頭,70-300mm的焦段畫質表現對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確實是最合適的選擇,不過對于我來說上手后出門帶娃感覺太重了,前不久就出掉了。
20-60mm的話感覺是一個拍視頻的好頭,特別是20焦段是別的品牌套機鏡頭所不具有的焦段。我個人的話用的相對較少,但是又不得不常備一個變焦的掛機頭。20-60mm的焦段范圍和鏡頭素質相比別的品牌來說,又是一個超性價比的存在。
50mm/1.8這個鏡頭也是我買的雙鏡頭套機中的一個。這個鏡頭可以說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了,新手真的太需要一個定焦大光圈鏡頭了,入門前期的正反饋全靠它了。全畫幅相機加大光圈鏡頭拍出的效果,也是我晚上搗鼓產品順便記錄好物的指定組合。
另外特別要表揚一下松下相機自帶屏幕的素質也是非常頂級的,佳能、尼康、富士沒用過我不清楚,但是只有同時擁有過索尼和松下的相機以后才會有這種深刻的感受。索尼的相機拍完后預覽總會開始懷疑自己,后來買的A7C2屏幕同樣也非常的堪憂。松下S5相機上預覽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不錯,之后導出到手機、電腦上的成片效果或者直出效果也都非常符合我的審美。
在出片流程上,松下S5提供了一系列內置的照片風格,但是沒有二代機的那些LUT預設,這也是我最近買了S9的一個主要需求。所以一直以來我使用松下S5都是RAW+jpg格式輸出,然后后期會在電腦上用lightroom進行各種隨心所欲的調色。期間一直也在網上學習各種調色的技術,使用松下S5也反推自己學習了各種色彩和軟件使用的知識。總的來說也是有所進步的,個人感覺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總是有點收獲也是非常滿意的。
最近一年疊加國補和優惠,相機價格也是活動力度非常大。考慮到松下S5售價及整體性能表現,不到6K的裸機價格無疑是一款性價比極高的全畫幅微單相機。同價位全畫幅相機感覺只有尼康的Z5才是競品,但是比來比去松下S5的成像質量、防抖性能以及豐富的功能總感覺給的更多。特別對比外觀我也更喜歡松下S5一點,S5的功能按鍵給的更多,而且整體外形更硬朗一點。
松下S5感覺在硬件配置上完全可以滿足了大多數攝影愛好者的需求了,唯一不足就是降價跳水以及出二手時的折價問題了。但是s5都降到這個價位了感覺應該也是底價了,再往下估計就應該直接停產了吧。
像是掛脖的配件應該大家都會買吧,我買的也是類似的磁吸掛架。也是一直想體驗一下網上別人的第一人稱掃街拍攝,但總感覺好像沒有時間。
另外就是買了幾塊錢的收納盒,感覺顏值和實用性都不錯。我也是配備了一個偏正鏡和第三方的備用電池,出門帶個小盒就夠了。
特別要介紹一下這個20多塊的1/4螺口轉Action的快拆接口支架,大品牌金屬材質的話重不少,而且價格也有好幾倍,不經常用感覺沒必要。
像S9這種沒有熱靴只有冷靴的相機,搭配這個支架裝上Action4也是一種出門兼顧拍照和拍視頻的解決方案。
大疆Action 4在白天光線充足環境下畫質完全滿足需求,防抖性能特別是開啟地平線防抖后確實厲害。第一人稱視角確實是日常記錄生活非常好的一種角度。大疆Action4的上手難度也不高,功能以及與手機的互通聯動都已經非常絲滑了。
特別是像我這種普通的vlog新手,使用大疆自家的暢片APP也可以免去視頻導來導去。出片流程方面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拍攝模式切換4K 30幀(節省內存),或4K 120幀用于慢動作效果。在一些節假日外出游玩的時候直接在手機上進行剪輯或者一鍵出片導出你分享,這個時效性和便利性確實是以前的視設備所無法比擬的。
現在大疆Action4的價格基本上是我當時入手的一半了。考慮到其售價以及整體性能表現,大疆Action 4相比自家的Action 5 Pro我感覺是更適合普通玩具入手體驗的。相比其他同類產品GoPro 和Insta360 ,我感覺他們之間的配置也算是互有優劣吧,而大疆的優勢也是我看中是其他產品線,以及這些產品之間的互通以及調色統一。
產品線以及生態系統的統一協作我感覺是比運動相機的鏡頭或者防抖更重要,所以現在的數碼產品生態系統非常關鍵。就像蘋果的產品一樣一旦熟悉并融入這個生態系統,就很難再選擇其他品牌了。最近大疆也出了360相機以及掃地機器人,影石也要出無人機加入競爭。當然我作為消費者是非常喜歡看到各大品牌進行競爭的,樣才能卷出真正的性價比產品。
大疆Action 4的防抖技術、畫質表現和豐富的配件生態,目前已經滿足了我對于運動相機的需求,之后應該還會繼續服役很多年。
在手機的使用上,我一直遵循的是安卓-蘋果-安卓-蘋果反復橫跳的使用習慣。一加 12也是我入手替換iPhone 13作為主力機使用的手機。差不多使用快要兩年了,經常帶娃的都知道要玩點游戲是真的難。相比手機游戲我更偏向PC端,所以手機只有日常社交、購物等一些生活化的需求。像我這種需求來看,這幾年的旗艦機性能可以說是完全溢出了,再買手機我可能只會關注續航和拍照性能了。
手機的配件基本上就是保護殼和保護膜了,曲面屏我已經放棄了直接一直裸機使用,而手機殼我更喜歡能兼容蘋果Magsafe的,不是為了充電而是上下車使用更方便。
一加12的驍龍8 Gen3 日常使用性能確實已經完全足夠了,2K屏+大電池+快充使用快2年依舊很絲滑。拍照方面也是蹭到了OPPO跟哈蘇合作的全焦段超光影影像系統,三個攝像頭超廣角14mm、主攝23mm和潛望長焦70mm素質都不錯。
最近一年也更新了不少系統版本,影像系統的軟件方面也增加了不少功能,像濾鏡模式、柔光模式和錄像的8k模式,雖然平時也很少用到也總比沒有好。
而我自己經常使用的是自帶相機的大師模式,無論是自動直出效果或者是手動參數調節功能,都比較符合我日常的使用需求。
一加12的潛望長焦鏡頭我非常常用的焦段,以后我購買手機長焦攝像頭肯定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3倍光學變焦本身就比數碼變焦的成片效果有天然的優勢,再加上經常拍拍細節也會用上微距功能也非常方便
手機的出片調色我感覺使用自帶功能已經完全足夠了,我的流程是先一鍵自動調節,然后根據需求手動微調各個參數就能直接出片了。另外,自帶圖像調節還有AI助手可以進行消除、去拖影、去反光以及超增增強等功能,純手機端移動設備分享感覺綽綽有余了。
當然一個手機不可能適合所有人,我選擇的也是最符合我自己需求的手機。各個手機品牌現在都有一套自己的影像系統,一加今年的一加 15好像聽說就沒有哈蘇加成了。不過如果攝像頭搭配素質給力,再加上自己的算法成熟的話可能是更性價比的選擇。
手機確實品牌更多競爭也更激烈,選擇的時候更推薦考慮一下其他生態鏈產品系統的互聯使用問題。
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選擇合適自己需求的產品就行。確實手機卷的也厲害,更新換代太快了,太貴的也沒什么意思。
穿越機的話確實比無人機更靈活,愛好者自己玩起來也更有趣,唯一缺點就是單電池續航沒有無人機長。
AVATA 2穿越機的話我都沒怎么買第三方的配件,直接買三電池續航的套裝感覺已經蠻夠用了。
雙向充電管家可以同時給三塊電池輪流充電,也可以把3塊都不足的電池匯聚給1塊電池充電。電量方面一次出行肯定是夠用的,最最關鍵的還是要買官方的2年全保套餐。玩過無人機和穿越機的應該都有慘痛的炸機經歷,大疆的隨心換服務體驗過1次還是非常不錯的。
Avata 2一體化槳保還是比無人機更安全一點的,我的Mini 3 Pro 就是稍微槳葉觸碰到樹葉就墜機了。Avata 2在輕微碰撞后仍能繼續飛行,外出使用免不了磕磕碰碰安全性提升很大。Avata 2的1/1.3英寸CMOS傳感器,可以4K 60P HDR視頻錄制,像我這種娛樂玩家白天使用也是完全足夠了。
此外,Avata 2的“一鍵花飛”功能也是我購買的主要原因,大疆本身自帶的教程也并不復雜,新手跟著操作很快就能掌握。特別是帶上飛行眼鏡后,獲得第一視角飛行的樂趣是無人機所不能提供的。
跟上面提到的Action4一樣,我也是經常使用自家的暢片APP進行剪輯和特效添加快速出片的。Action4和Avata 2都有D-Cinelike模式,同時搭配使用就有更大的動態范圍,后期還原出來的色彩也更真實。
考慮到Avata 2的價格(單電池版約5988元,三電池版約6988元),買了一年多居然都沒怎么降價,真是太堅挺了。確實Avata 2相機系統、避障能力、圖傳性能都還不錯,不過沒有對手搞到最后廠家基本都會擠牙膏。好在最近看到影石也要出品無人機這個產品線了,有競爭總歸還是利好我們消費者的。
這個Avata 2的價格總體來說還是太貴,而且受時間、天氣等因素的制約也非常多。自己組裝一套FPV產品也不是不行,花費的精力和學習成本有點太大。這類產品入手前還是要慎之又慎,到手后使用才會真正體會到各種限制,有很大概率就是走先吃灰后二手出貨這條線路。
A7C2的話應該是目前索尼全畫幅最適合愛好者入手的一款了。我自己以前也是看中的A7C,后來出了二代后終于去年忍不住也入手了。
索尼的話就不像松下,配件多的隨便選。首先握持手感方面,原機手感肯定不太適合大部分男生,斯莫格的實木快裝板定位比較精確,安裝上貼合也比較緊密,顏值也還可以也不影響相機的使用,握持手感是實打實的提升了。
鏡頭方面我一開始是入手了一顆唯卓仕的40/2.5定焦鏡頭,國產鏡頭確實這幾年進步非常大,鏡頭設計、質感、做工都還在線,成像效果的話我這種日常拍拍也夠用,最關鍵的是性價比高啊。
搭配同樣是銀色金屬方形遮光罩跟機身的銀黑配色算是呼應上了,日常掛機使用適合大部分場景了。
變焦鏡頭的話還是要配一個的,也是在好幾個原廠鏡頭間糾結了很久,考慮焦段范圍、鏡頭重量和尺寸等因素。還好這次享受到了國補,年初6K出頭入手了這個顆24-50/2.8的鏡頭,其實尺寸還是有點偏大的,好在光圈夠大照片和視頻都能用上。
適馬的56mm/1.4鏡頭是以前為了搭配ZV-E10買的,后來沒有一起跟著ZV-E10出掉流下來了。這顆鏡頭輕便而且成像效果我也很喜歡。裝上A7C2相機會自動切換為半畫幅模式,當個84mm焦段鏡頭正合適,也免得再去買85mm焦段的鏡頭了。這里表揚一下索尼的這個(自動/手動)切換畫幅的功能,松下相機里我是翻到現在還沒找到。
這個原廠的18-105鏡頭的跟上面適馬的一樣也是用來搭配ZV-E10的,當然后面也是留下來了。
原因是鏡頭價格本身不貴出二手也回不了多少血,而且本身還有E卡口機身還在用,A7C2的一些高畫質視頻模式裁切后用這個鏡頭也正好。
最近也購入了一個優籃子的閃光+補光一體的小燈,想要嘗試在一些夜晚的場景拍攝。不過剛開始玩燈確實有點迷茫,接下去繼續研究學習了。
索尼A7C2首先是一臺全畫幅相機,其次3300萬像素比同類2400萬像素有更多的后期空間。本來就強大的對焦性能最近更新后又進一步提升了,確實二代的設置菜單邏輯清晰了不少。
應該不是索尼A7C2單獨一個型號,其他索尼的微單屏幕都很拉胯,所以日常我也是拍RAW+jpg為主,想要直出確實還沒有這個能力。后期直接在LR里一頓瞎調后才能讓自己滿意。
考慮到索尼A7C2目前國補在1W出頭的價位,比我入手時又便宜了3K左右。全畫幅傳感器、優秀自動對焦技術、視頻錄制功能、高顏值輕量化以及豐富的鏡頭群,好像對標的競品確實找不出來。在同價位區間內包括佳能EOS R8、富士X-S20和松下S5M2等相比之下索尼A7C2總能找到明顯的不足。
這個松下S9鈦金版是最新購買的,前幾天也詳細分享了開箱體驗,優點和缺點其實都非常明顯。
手柄是后來自己重新購買的斯莫格4703,目前官方評價后送的斯莫格黑膠手柄確實不合適。
鏡頭話套機帶的18-40mm鈦金版鏡頭好像是目前最合適的,缺點是光圈太小晚上完全不可用狀態。
發現之前原廠的50mm/1.8鏡頭貼的是美本堂的北歐三角形鈦金貼紙顏值上正好搭配,而且光圈和焦段也正合適。
S9目前使用最滿意的還是LUT功能,搭配官方的手機App LUMIX Lab后,導入設置各種風格化LUT套用后直出照片太方便了。但是確定沒有熱靴,對我來說影響不大所以還能接受。
沒有取景器的話這個問題倒不用擔心,松下的屏幕素質和亮度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LUMIX S9的出片其實沒有后期,全畫幅傳感器搭配LUT功能可以直接爽拍,直接通過手機LUMIX Lab導入后就能直接分享了。
松下LUMIX S9 現在的18-40mm套機價格基本就穩定在8999元了,其實如果買單機二手的話優惠要大更多。想入手的話還是線下感受下實機最合適,雖然緊湊型類似卡片機的造型,但是全畫幅+整套機械防抖+大電池下來的重量可能跟預估的有很大差距。
全畫幅的競品來看好像也沒有對標產品,售價、性能和風格化直出效果來看肯定是比加價的富士更值得入手,不過奈何富士有各種迷之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