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年度大劇,可能不少觀眾都沒有關注到在結束的時候提到主角李善德逃到嶺南度過余生,從而一家人躲過安史之亂而得安生。
這可以說是非常戲劇化的一幕,也是一種“善有善報”的大團圓結局,雖然大象也不覺得李善德在劇里算“善”,不過這個是題外話了,我們把目光放到“安史之亂”上。
說安史之亂就必須先說“圣人”——唐玄宗,從楊貴妃的荔枝我們可以多少覺得唐玄宗有點無能,其實他在能被稱為“圣人”說明他還是有能力的。唐玄宗在還是王子的時候發動“唐隆政變”,讓大唐回到李姓手上。在位前期,更是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當然,他寬松的民族政策為后面的邊境叛亂和脫離埋下伏筆,位后期逐漸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安史之亂的可怕之處不只是讓唐朝走向衰弱,整個社會陷入水深火熱,長安從此不再能吃到荔枝之余,也不再是一個讓世界矚目的城市,更嚴重的是以華北-東北為代表的中原之外地區都處于“化外”,比如“燕云十六州”直到一千年后的明朝才實現回溯“中原正統”,這幾乎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
但是要審視這場歷史動亂非常難,首先就是唐朝其實離我們想的要遠,史料基本依賴《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其中《舊唐書》編撰簡單,還差點失傳,《資治通鑒》基本以《新唐書》為宗,而《新唐書》在歷史上又被詬病不遵循史實,失真的內容太多。唐史就難以稱為歷史研究的顯學,加上涉及民族團結和紛爭,安史之亂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敏感性,這個課題始終存在一定的空白。
書中詳細講述了安史之亂的叛亂緣起、唐燕雙方的作戰計劃和早期戰事,繼而系統分梳了唐燕兩政權反復爭奪關中和唐軍收復洛陽的戰事,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財政重組。最后將敘述重點聚焦于安史之亂后期的軍事、政治活動。
本書的寫作并不僅僅是介紹安史之亂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重新將歷史記憶的問題放置于歷史書寫的前臺。本書指出,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后世史官對史料的選擇,安史之亂中各方宣傳的很大一部分內容,由于比起歷史的本來面目更符合大眾趣味,于是就如此流傳下來,逐漸深入人心。所以書的標題就有了“宣傳與神話”,希望從浩如煙海的原始資料中擯棄當時廉價的政治宣傳,盡最大可能還原在安史之亂中,唐政府和叛軍所建立的燕政權的軍政狀況,以及每個看似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決策背后的考量。
在大象看來,這本書最獨到的地方是詳細分析財政、后勤細節來重新解讀一些關鍵性決策,中國古人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哪怕在今天財政和后勤都是軍隊的決定性指標。安史之亂中河南淪陷、江淮漕運線被切斷后,唐軍就陷入被動,需要圍繞著交通線展開多場戰役。
同時這種拉鋸式“持久戰”的消耗也是唐燕雙方都消耗不起的,在長安淪陷于燕軍之手長達15個月之后,無論是唐軍還是燕軍的主帥,都迫切想要在一次決定性戰役中和對手一決高下。
這些研究數據得益于安史之亂前后財政、后勤、兵制等相關數據幾乎是中國近代以來所有戰爭中資料最充裕的,《通典》《太白陰經》《唐六典》《冊府元龜》等史料對這一時期的財政細節和軍事后勤體系有著相當完備的記錄,通過詳細算賬的方式,結合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一些戰略決策背后的財政、后勤因素進行更現代化的還原,進而得到有別于《通鑒》論調的新解讀,同時還原了更真實的戰爭情況。
《安史之亂:歷史、宣傳與神話》在近年的書中絕對可以算是一個巨著,上手就能感知的分量,內容非常豐富,在后記里還提到作者不得不舍棄掉部分內容。在安史之亂前后十年的時間跨度,涉及的歷史人物之多,事件之多,對于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來說讀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作者能在書末做一個簡單的大事年表方便讀者速覽就更好了。
在今天看來,我們不能把安史之亂的問題單純地歸咎于唐玄宗,李林甫,安祿山和史思明,更層次是政治與經濟矛盾的客觀存在;而這場內亂的結束也不單純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成功,安史的內部崩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一千多年,現代的西安已經可以吃上新鮮美味的荔枝,西安現在雖然不及唐長安輝煌,可也是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墒峭ㄟ^解讀這場動亂,政治——經濟——民生依然值得去關注,讀史可以鑒今。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