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街頭90%的女生從發型到妝造全方位的精致,而街頭90%的男生從頭皮到位的原生態,稱得上清爽的都沒幾個?
這是我在國慶人潮洶涌的街頭產生的困惑。要知道目前的社會現狀,但凡你收拾干凈一點,就已經贏過大多數男生了,如果還能再上心打扮一下,躋身前10%更不是問題!
今天給大家講講我對頭發護理、造型的一個經驗。
嗨~我是飛帆,一個裝修過幾套房子、兩千平米辦公室,什么都喜歡研究的家電數碼愛好者。
我相信沒有完美的產品,如何把產品優缺點展示給大家,是我分享的目的。
無論廣告還是個人體驗,努力保證體驗真實、客觀是基本原則!
是不是覺得很簡單?
可當你每天上下班在地鐵上、電梯里,依舊還是有一大堆頭皮屑少年、油頭大哥,看來是我想得過于簡單了。
一張圖把洗頭的細節都說清楚了,如果能按照上面的步驟做到的話,基本可以實現:
1.頭發不油了?。ㄟx對洗發水的話)
2.沒有頭皮屑了?。ㄟx對洗發水的話)
3.避免后天脫發了?。ㄟx對洗發水的話)
咱不說可以有多帥氣,但起碼可以做到清爽大男孩(的頭部)這一個特點了~
上面都提到一個關鍵點:選對洗發水。
洗發水決定了是否有頭皮屑、頭發是否蓬松、去油效果好壞、頭皮健康度以及清洗體驗感等。
我們的頭發如同莊稼,頭皮如同土地。施肥過多(護理過度),清潔過干凈(清潔過度),植物沒有完整的生態圈會掛掉;施肥較少(不洗頭),雜草叢生,也會影響植物的生長。頭皮屑、脫發、油頭等癥狀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除了方法正確,買對洗發水也很重要。
剛開始啥都不懂的時候,用的都是商超洗發水。
后來從21年換成日本品牌摩隆Maro,把他們家全能型的Maro17、到蓬松型的Maro 3D、主打黑發的Maro 17膠原蛋白等都體驗過,整個體驗比之前用的要好上很多。
其實頭部與面部皮膚一樣,暴力去油或是完全不管,都會導致皮膚變差,脫發、出油與頭屑等問題就會出現,Maro的產品主打植物配方與溫和控油,我這幾年用下來,頭發長期都是清爽狀態,頭皮屑也完全沒有,一改之前使用商超傳統洗發水略微油頭與頭屑問題,現在回想起來,以前就是清潔過度了。
Maro 17使用了17型膠原蛋白肽作為核心護理成分,這里面包括了Capixyl與三氟乙酰三肽-2,以及蜂王漿酸和膠原蛋白,作為成分黨我稍微解釋一下:
Capixyl:能維持毛囊干細胞的活性,使得頭發更濃密、更厚實、更健康,一般用45 天左右即可看到效果;
三氟乙酰三肽-2:核心作用是 “毛囊健康” 和 “減少脫發” ,是典型的 “防脫調理型成分”;
蜂王漿酸: “頭皮護理” 和 “發絲修護” 的雙重作用,屬于 “營養調理型成分”;
膠原蛋白:核心作用是 “改善發絲外觀與觸感”,屬于 “物理調理 + 輕度修護型成分”。
你看,成分上就看出Maro17的風格就是“養+護”,Maro的核心是只要頭皮健康,發油與頭屑都不會產生了。其他成分我就不細說了,Maro17除了溫和的養護效果外,在清爽控油方面也做得比較出色,是一款比較全面的產品。
跟傳統洗發水不同的是,Maro17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產生大量綿密的泡泡,每次使用大概是常規洗發水的三分之二用量,所以別看一瓶350ML,但可以用很久。
香味上Maro17屬于草本植物香味,有別于傳統洗發水濃重的化學香味,Maro17的前調綠葉、檸檬為主,中后調后是百合、鈴蘭等味道,比較清新也不會太濃重,我家妹子說聞起來有淡香水的感覺。
除了經典的Maro17外,Maro的型號還挺多的,各自有不同的側重,如立體蓬松,去屑控油,防斷發,黑發等方向,產品線非常豐富,許多款以前文章都有推薦過。
這兩年旅行比較多,一直不太滿意酒店的洗護用品,但凡自駕就喜歡自己帶,Maro17用來洗頭,另一個紅瓶的Maro用來洗臉+洗澡,它恰好是混合型產品,兩瓶湊一起就頭+臉+身體清潔用品齊全了。
這款主要成分是橄欖果油、鱷梨油及霍霍巴籽油等天然草本提取油為主,清潔效果非常溫和不說,帶有淡淡的薄荷,可以很好的去汗味等異味。
使用它最方便的是洗臉跟洗澡不再需要分開兩次搓洗,直接擠出一份就可以先洗臉再搓身體,一次就搞定了,習慣了還挺方便。
相比早些年用的商超洗發水,一款三個字、另一款紅瓶子為主宣稱為中國人設計,但使用發現前者頭屑沒有但頭發比較油,后者頭發不油了頭屑又有,后來換到Maro后才一次性解決了這個問題,相信這是合理的清潔能力與使用成分的差異,以及不同產品與皮膚配對性的原因。
其實所謂的護理,核心就是吹頭發...
吹頭發有兩個關鍵,可以最大化的保護頭發不受傷害,具體研究不提,只說結果:
1.用毛巾把頭發擦到足夠干再吹,不要濕漉漉的狀態;
2.使用40-50℃低溫檔吹,距離15-20cm,不要固定吹一個地方,邊吹邊晃動吹風筒;
因此一個好的吹風筒非常重要,溫度控制得好、風量合適,有最少2個溫度與風量檔位,尤其是低溫檔是40-50℃,就可以了,入門款首推許多發廊都在用的康夫,最傳統的款式,五六十塊錢就搞定。
我常去剪頭發的托尼用了類似的黑色款,五六年了都沒換;此外我去過不少健身房,提供的吹風筒各種壞,但有一用康夫常到戰損了還能用。
因為風量較大,做造型后定型方便,需要定型就買一個烘干罩就行,缺點是罩子用久了高熱會導致接口處變形,需要換個新的,換兩三個就一個吹風機的價格了。
以前用康夫因為這個頭老懷,后來就換了的松下人魚姬NA98Q,活動價五百多,用了五六年還在服役,它溫度檔位多,尤其是有“肌膚”這個檔位,能吹出微微熱的風,在做造型時能讓發泥/啫喱等快速風干定型,風力又不會太大導致變形。
價格略貴大家可以看著來~
吹頭發是一定要用梳子的,不然吹完了頭發也沒有型,非常推薦滾筒梳,男生用效果更突出。
就是上圖這種,吹的時候用梳子把頭發往身后方向卷,這樣頭發吹干后會有很立體蓬松的效果。
放一張洗完頭吹干就實現的效果,是不是非常蓬松有型!
但這種蓬松主要是因為熱風定型以及靜電的原因,過一陣子會慢慢沒有那么蓬松的,但此時趁機做造型就是最合適的,這也是為啥托尼給人做造型都好先洗吹的原因。
頭發吹好后造型怎么做,是許多人不熟悉、難做好的地方,我至今都佩服認識的那位托尼,能經常給自己做各種造型,變化真的是超多。
那我們平時做造型,選什么產品?怎么做?
當下主流造型產品是啫喱跟發泥,根據不同的造型,這兩種用起來的方便度也不一樣。發蠟屬于復古風格產品并不是主流,一般用在復古油頭上,這里就不做推薦了。
啫喱在風干凝固后是比較硬的,適合做較大、固定性要求較高的造型,比如上圖本田技術大佬大館正太郎這種。
從實際使用來說,當需要用到梳子做比較整齊、方向一致性的造型時,會用啫喱類的產品。
使用時先把啫喱擠在手上交替搓均勻,然后用手把頭發往需要的方向梳理,均勻的把啫喱從發根抹到發尾,最后再用梳子梳理出整齊的形狀,隨后用吹風筒低熱低風量檔位吹固定,就可以了。
這樣的造型可以做到開電動車往返通勤,不帶頭盔也不會變形(注意這個體驗是幾年前,以前國標未有要求戴頭盔)。
缺點是碰到、壓到凝固的啫喱被破壞后,那個位置就無法定下,也比較難恢復了。
換成目前比較流行的造型如前刺、短碎、微分等,大多就都是靠發泥+定型噴霧實現的,這也是比較推薦給普通男生使用的產品,因為大多男生都是短發為主。
發泥做的造型使用主打就是一個隨性(看起來),沒有固定的高度、角度,且發泥大多都啞光,追求的就是一個真實感,似乎天生就是卷發、蓬松、隨性的錯覺。
而且發泥風干后硬度不高,讓頭發造型能被碰到變形后,又可以重新恢復,這個狀況大多能8-12小時左右有效!
使用方式也比較簡單,取1顆花生粒大小的發泥放手上搓均勻,然后從額頭兩邊的發根部位插入往后推,盡量讓所有的頭發從發根開始都粘上發泥,隨后再用手掌搓揉頭發,最后用手指搓出想要的發型。
如果需要加強效果,可以這時候噴一下定型噴霧,可以理解為,噴霧式的啫喱水,但很輕薄,只是輔助作用。
用發泥做造型的技術需要多嘗試、多體驗,去剪頭發時也讓托尼幫你做類似的造型,看他是怎么弄的,有個十多次你就熟悉啦!不一定能做到托尼的效果,但一定比不做會好很多。
產品上,我目前主要用Maro的發泥。不同的發泥產品易用性與舒適性差別很大,主要是粘性與干燥度,會影響好不好搓開與造型,有得發泥偏硬,在手掌中很難推開,手插到發根時粘性也超大,扯得頭發痛,洗手時也很難洗掉,冬天時候更是硬度加倍。
Maro這款發泥是偶爾一次買洗發水贈送了一盒,試用了一下居然非常柔軟,很好搓開做造型也容易,而且清洗方便,是我用過發泥產品里最柔軟順手的一款,再加上香味偏海洋香,味道偏年輕化,很適合日常香水搭配,于是就一直用下來了。
無論發泥、啫喱還是發蠟,個人經驗是一定要不會購買小品牌、某某自創品牌,雖然沒有證據,但我超級膽小,會擔心用料與安全問題,總擔心會引起脫發、掉發、致癌等,大品牌在這方面總會讓人更加放心。
那關于頭發洗護與造型,今天就跟大家說到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