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銳耳機廠牌Faith Acoustics推出了自家首款有線耳機E1000,售價26800元,采用最經典的“單動圈”結構。
據悉,幕后開發(fā)人員,其中一位長期從事線材設計,另一位則長期從事?lián)P聲器單元開發(fā)。雙方施展各自的強項,貢獻了在現有技術下,業(yè)內所能給出的可能是“小腔體單動圈有線耳塞”的最高音質解決方案。
E1000先天就帶有些實驗性質,有點像搖滾樂中的Experimental。
去年首次亮相,我見它被隨性地擱在某個展臺,腔體連著一條巨夸張的,手指粗的,與之形象格格不入的沉重線材。我稍微花了點時間,把它塞入耳道,隨后播放自己當時在展會上反復循環(huán)的一首ACG。
霎時間,我感到一種此生從未有過的“震徹心扉的音箱感”。浩瀚的聲場,猶如飄蕩在太空中的夢幻,超透明,迷人的細節(jié)音色,非常穩(wěn)健的聲底。
由于怕聽哭,損傷我這社恐的臉面,我不得不強忍著內心的激動,口中不斷“呃、呃、呃”感嘆,以此排泄過度的興奮之情。
事后我就想,它莫非是小耳塞的終極答案?因為結像效果實在是太好,太“箱子味”。
但是后來,好像HIFI圈內都知道,就是由于這條線過重,又過于昂貴。所以,思來想去,廠商最終決定還是從現實出發(fā)(適度妥協(xié)),設計一種粗度降低的新型高音質單晶銅線材。
然后,經過大約1年的折騰,它的量產版終于問世了。當然,即便是量產,這個“量”也仍舊很有限。
外包裝是一種很工程師審美的樣子。黑色硬質包裝盒,側面是頻響曲線圖以及一些參數和性能介紹。
紙盒內部是木匣子。
標注了一圈英文,品牌名FAITH ACOUSTICS(信仰音頻),技術靈感源自Passive Desk Speaker(無源桌面音箱)。
其中,Passive Desk Speaker也被印在了耳塞面板上。
事實上,有線耳機在核心原理上與無源音箱是一致的,只不過驅動需求和結構設計有顯著差異。
而廠商之所以把這個標出來,可能也是承載了一部分音質期許吧?
至少,我是曾經真的體驗到了它所模擬出的,那種無限逼近某種無源音箱的聲效。
內部一覽。線材、腔體、兩種類型的耳套、一份說明書。還有個沒有拍攝的白色皮質收納包。
做工很好,給人堅硬耐摔的感覺。
據悉是鈦金屬殼體,中心區(qū)域被金色涂裝,正中間開了三個貌似泄壓孔的極小孔洞,外側一圈是環(huán)形火山狀凸起。整體透著些許工業(yè)氣息。
腔體不算大,不論厚度還是寬度,都算是適中。
但由于造型比較個性,實際佩戴時,我總覺得入耳的角度需要些許微調,否則會有一點點的偏離耳道朝向。
然后,新設計的黑色耳機線非常粗硬,會有明顯聽診器效應。不過,由于它本身較重,故日常使時,并不太會隨意晃動,所以也就不太容易觸發(fā)這種聽診器噪聲。
耳掛比較個性,掛在耳后,若您躺著使用,它在特定角度下,很可能會從耳朵背面彈出來。這一點需要適應。
外觀設計別致,挺酷。導管粗度適中,可以適配許多不同造型,不同品牌的常規(guī)耳套。
線材可換,雙插針插頭,插針的硬度很大,幾次插拔,能感到它的可靠性。
對應的母座插口略緊,不太容易組裝和拆卸,不過這并不是壞事,反而有利于長期的品質。
據了解,相對于去年展會上那條超粗耳機線加持的E1000,如今的量產版在高音上,做了進一步的“壓制”,以此提升耐聽度。
大致感受:
即便量產版適度給早期的原線做了減法,使得“粗度”上不再那么夸張,但它的聲音素質和潛力在動圈耳塞中,也仍舊是王者級別。
不過,若對比當初那個把我感動的一塌糊涂的工程樣機,這次的震懾力也確實降低了點。
但沒變的是,寬聲場、超黑背景、扎實的基頻、中正音色、高密度的高頻。
Faith Acoustics E1000的頻響曲線:
→以500Hz為基準,低音域基本是在4-5dB之間徘徊,相對于常見的科學HIFI曲線在此處接近3dB的增益,它這里略微高出約2dB,但考慮到3kHz相對較高的峰,按說這個低音的厚度并不會多明顯;
(實際低音量感,聽著只比“點到即止”型低音,要稍微再飽滿一點,該頻域風格中正嚴肅,不會干擾其余頻域的充分發(fā)揮。)
→200-1000Hz平直度很高,可提供準HIFI級的中音域基礎音色;
(實際聽,它的人聲通透性高,自然度高,明亮度適中,潤澤感適中,略偏硬。另外,它有著自然的人聲唇齒音,并有著距離較近,但又不會太貼臉的核心主體結像,耐聽度在中等音量下很好)
→靠近3kHz那里崛起了一個9dB的峰,增益幅度略高于中性溫和的crinacle target(約7dB),但又略低于Harman 2013 target(約10dB),基于其全頻域頻響特征,它的聲音亮度、清晰度會稍微偏高一點,但只要耳套選擇好,按說并不太會出現“過于犀利”的問題。當然,實際也確實如此。
→3k-6kHz,中高頻的衰減合理,會提供不夸張的具有穿透力的高音;
→7k-15kHz,這里略顯冒進,不過結合整體來看,控制得仍算不錯。只是在大音量下,它的金屬味道會略微溢出,這對一些純音樂作品來說,或會是一種優(yōu)勢。
→10kHz附近堅挺的輪廓,似乎反應出E1000搭載的“雙面鈦金磁控濺射振膜”在極高頻域無與倫比的延伸勢能。這一點,似乎是不少萬元內高端動圈耳塞都難以企及的。
總體來說,E1000聲音非常中性,輕微偏冷,與近幾年誕生的一些科學HIFI耳塞,在基礎音色上會有些相似。
素質上,它的瞬態(tài)優(yōu)秀,動態(tài)和密度強大。凝聚力(密度)超越了我手里的同檔次超高端耳塞Kinera LOKI神之印限量版。在大推力、高控制力播放設備下,會爆發(fā)相對常規(guī)便攜前端更驚人的能量和聲場,也會更出彩的展現出樂器和歌手嗓音的“真實質感”。
從全頻能量分布來看,E1000只略微增加了點高音和超高音,而憑借這一“超能力”,也讓它能夠更好的再現復雜音樂中,那些微妙的空氣以及廳堂感。
同時,這種“極限頻域的冗余”也讓它在更優(yōu)質前端下,能更好的爆發(fā)潛能,激發(fā)燒友對它威力的無窮幻想。
鑒于它強大的動態(tài)、超寬頻音域以及中正的HIFI大框架,那么若你是“發(fā)燒友”,沒事給它換換線、換換套、換換前端,也都是值得的。
換線:
原線材品質很高。聲音凝聚、通透、堅實、音色較為嚴肅。與E1000結合,會強化器樂和人聲的飽滿感。
換上Kinera LOKI神之印的FA線(6999元),由于該線瞬態(tài)很好,音色又柔和、細膩,故搭配E1000后,原本的“監(jiān)聽味”也會被些許消除,取而代之的是,聲音柔順感、橫向聲場以及高頻豐富性的增強。
換上LOKI神之印的另一條EA線材(6999元),E1000的聲音細節(jié)體積會驟然增大,但是分離度似乎沒有變更好,而且這種過大的細節(jié)體積還會彼此擠壓,有點影響自然。好處是更飽滿的細節(jié)成像,更IMAX的場景。
小結:折騰來去,我覺得原線的綜合體驗確實已經很好,難以被完全取代。其飽滿、扎實、自然、高通透性的聲音特點,基本上是可以讓人退燒的。
換耳套:
標配了兩種桶身較高的耳套。
其中一種是由兩種材質(金屬+硅膠)構成,如上圖,利于高音延伸,聽著非常“高解析”。
另一種就是傳統(tǒng)硅膠套,它的聽感相對更自然,人聲也更潤,我更適應這個,即便解析力有點不夠過癮。
其實還折騰了好多不同類型的耳套,發(fā)現E1000的腔體設計有點特殊,似乎是比較依賴“耳套造型”。
過于矮小的不合適,造型不夠膨脹的也不特別合適,總之,要找到很適合它的耳套,也不算很容易。
對比幾年前的達音科萬元旗艦單動圈LUNA:
風格上,LUNA生猛、結實、紋理非常高清,當年我形容它的聲音,那感覺就像自己變成了蝸牛,雙眼匍匐在每一種聲音的表面爬行,體驗著超近距離的高分辨率。
音色方面,LUNA主要問題是存在明顯冷硬感,即便頻響上它低頻挺多,但由于4kHz強勢凸起以及隨后頻域的驟然猛跌,這就比較容易讓高音的柔和性與絲滑感降低。
相對而言,E1000的高音就“絲滑”不少,起碼沒有尖銳感和過于明顯的顆粒感,這算是進步。此外,其低頻到中頻的過渡以及低頻控制力也都很科學,而這會有利于它為你提供一種穩(wěn)健、不亂的基礎氛圍。
此外,高頻延伸,這同樣也是E1000的優(yōu)勢,對古典音樂或是純音樂愛好者而言,這種蔓延感的高音余韻很重要。
對比我手里5000元檔的單動圈耳塞達音科禪Pro:
頻響上,兩者有著相似的科HIFI型調節(jié)方案,但透明度和聲場表現,不論曲線還是聽覺,都還是E1000明顯更優(yōu)。
頻響方面,禪Pro的低頻量感,整體性的比E1000多了約2dB,這會輕微損失中下盤的微細節(jié)和瞬態(tài),另外高音延伸相對E1000不是很足,實際聽著,兩者的空氣感有較大差距。
不過即便如此,禪Pro也仍舊是我近幾年一直都很欣賞的韻味型高檔動圈耳塞。而且它也同樣適合換線、換耳套微調味道。
——
補充:
這款耳塞我是斷斷續(xù)續(xù)聽的,有隱約察覺它的中高頻音色會逐漸趨于自然,變溫潤,似乎是煲機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