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十周年的發布會,宣告重做了一版釘釘。丸子提煉了一下,全新的AI釘釘能做到:
- 把消息智能整理一遍,按優先級排列
- 客戶、領導要求自動生成待辦
- 三分鐘生成會議紀要,再一鍵分享與匯報
- 跟進的客戶信息可以實時填進表格,無需手動操作
這次發布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DingTalk A1這款硬件產品,這是一款卡片式磁吸錄音產品。
AI時代對錄音筆的定位不再是“錄音機”,而是結合AI實現語音轉文本、總結、任務拆解的辦公語言助手,將錄音文件直接轉化為結構化筆記,推動工作和學習。
這類產品賽道并不是空白:
Plaud Note已經賣出一百萬臺;港股第一AIGC出門問問也推出了Ticnote;360準備發行的納米AI Note也是同類型產品。
而釘釘的優勢,在于擁有完整的辦公生態——即時通訊、文檔、日程、任務、表格、審批流程,這意味著錄下來的內容可以直接進入你的工作流。
成熟的降噪、拾音技術加上AI技術,是硬件和手機的無縫交互體驗。
而磁吸錄音卡片貼在手機背后,可以在手機上通過APP進行錄音,即開即用、連接無感。
在同類產品價格都過千還每個月要服務費的情況下,DingTalk A1旗艦版售價799元,青春版499元,還贈送1000分鐘每月的時長。價格簡直是腰斬,更何況還能無縫結合釘釘生態。
實體體驗如何,丸子來給大家來分享一下吧。
開箱
錄音卡片也就一張信用卡大小,3.8mm厚,只有41g,連皮套一起就70g,貼在手機背后無負擔。
不用擔心產品裝在皮套里會掉,皮套不是可以彎折的軟殼設計,有硬度的牛皮紋理質感,防滑做得很好。
正面頂部有一個0.95英寸的彩色顯示屏,能顯示錄音筆狀態,左邊印有釘釘logo,右邊有兩顆按鍵。
錄音按鍵:右二比較小的細長的,用來開/關機、啟用/結束錄音。
語音輸入按鍵:右一圓形,有個語音標識符的,可以在釘釘里輸入語音給AI交代任務,也可以發給自己當作備忘。
旗艦版有
5 顆全向麥 + 1 顆骨傳導麥克風,分布在卡片四個側邊,通過聲紋識別和空間識別,可以實現8米距離的拾音,辨別發言人的方位。
續航也很給力,600mAh的容量能連續錄音45小時,待機狀態下堅持60天。我實際體驗,錄了10個小時電量只掉20%。充電C口,釘釘APP里可以直接看到電量。
使用
和釘釘綁定
- 開機長按錄音鍵3秒,關機就長按6秒。
- 打開釘釘APP,沒有的可以安裝一下,點擊右上角“+”號打開掃一掃,掃描快速指南卡上的產品激活碼進行連接。
- 產品顯示屏會顯示“歡迎使用DingTalk AI”,釘釘界面會彈出“DingTalk_A1”對話框。
錄音
- 長按錄音鍵2s,有震動提醒,就開始錄音。
- 或者在“DingTalk_A1”對話框中點擊“開始錄音”,也可以在AI聽記中選擇模版發起錄音。
結束錄音也是長按兩秒,或者在手機上點擊結束。
DingTalk A1 會自動感知錄音環境——是會議、訪談還是普通通話,自動切換到合適的識別模式。
錄音狀態中紅色指示燈會亮,同時APP上能看見錄音過程。
右上角點開有“翻譯”功能,支持8種語言,同聲傳譯支持20多種,注意要選擇好原文語言和翻譯語言,才能識別得精準。
錄音結束后音頻文件會自動同步到軟件里。離線錄音的話,打開APP的時候能自動同步,不用手動上傳。
藍牙5.0傳輸速度還是蠻快的,一個10分鐘錄音文件2M左右,半分鐘就傳完了,如果是一小時的錄音文件3分鐘就能傳完。
自動生成紀要
同步完之后就可以生成紀要。AI能理解對話的上下文語義,會智能歸納出核心議題與關鍵結論,通過意圖識別判斷哪些內容是待辦指令、哪些是需要更新的數據、哪些是會議決定。
生成紀要時選擇好對應的文本模版與AI模型:
模板:有學習筆記、客戶服務、頭腦風暴、電話銷售、電話討論、采訪筆記等覆蓋了會議、電話、教育、采訪、銷售、醫療、咨詢法律、金融多個場景的模版,共有三十多個,匹配不同人群的需要。
AI模型:默認的Qwen3-235B模型就很夠用了,基本能覆蓋大部分場景,,然后生成待辦事項、更新表格、創建文檔。
每條錄音生成紀要之后,還會生產分析結果,有待辦的如“下周給客戶回個電話”“整理一下預算表”“今天要把PPT發過去”,還會結合上下文,智能歸納出需要推進的事項,幫你梳理清楚下一步要完成的工作。
發言人識別
釘釘還是第一個在同類產品做到發言人識別功能的。通過聲紋識別、空間定位、語義分段,能識別出有多少人在講話,6、7個人是沒有問題的。還能把說話內容和身份對齊,發言人位置移動了還能追蹤。這樣在多人圓桌討論的時候隨手把錄音筆放在桌上,后續復盤就很清楚誰說了什么,不用仔細聽去分辨。
發言人識別功能最有用的是,生成紀要的時候,能識別發言人的職位和身份,提取每個人的觀點,再一一羅列出來。
自動生成標題
錄音文件完成轉寫之后,AI聽記就會根據內容自動生成標題和標簽。
比如蘋果發布會就是:Apple's Latest Innovations: iPhone 17 Pro, Ai,貼有Apple watch、5G、Apple silicon的標簽。AI圓桌討論討論會就是:AI技術的發展、應用與安全:聚焦創新與負責任發展,貼有人工智能、大模型、AGI的標簽。
這樣錄音文件就不是單獨的音頻條,而是有分類、有標記的歸檔,后續的搜索、查找和整理也方便多了。
實用體驗
用了幾個場景測試一下DingTalk A1+AI聽記的干活能力,結果在轉寫速度、語義理解、信息整合方面的表現出乎意料。
轉寫和翻譯的準確性
先拿最新的蘋果發布會來看看。
實時轉寫幾乎是秒轉了,一說完就生成。
如果需要翻譯的話還是建議用同聲傳譯,響應速度非常靈敏,專業詞匯識別沒問題,斷句、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很自然,能逐句翻譯、進行分段。而實時翻譯就是一大段文字貼在一起,速度比較慢,還有點機翻的味道。
發言人識別這塊,居然能通過語義分析、公開語料,推測出來是庫克是發言人之一。
以下是「外灘大會2024圓桌討論:AI的『殺手級』應用什么時候出現?」的轉寫內容。
轉寫的準確度已經達到“可用、可讀”的程度,雖然有零星的錯字、漏字,“碼農”識別為“馬農”、“泡沫”識別為“套沫”,但不影響整體邏輯的通順、核心觀點的表達。
各模版智能總結能力
AI 的總結能力會根據不同模版展現出不同側重點。
以蘋果發布會的紀要為例,比如「匯報會」只能識別出兩位發言人,但是「項目進度會」能把每個人負責的產品演示列出。使用下來我覺得「日常記錄」模版是能把各產品改動和升級的細節羅列得最清晰的。
對「外灘大會2024圓桌討論:AI的『殺手級』應用什么時候出現?」的紀要,用「匯報會」模版。
這次,AI識別出了包括主持人在共有七位發言人,還能將發言人身份背景分為學術界和產業界。
「匯報會」模版能對議題進行分析、用表格記錄關鍵發言、總結不同派別觀點、整理共識和行動架構,最后竟然還倡導發布《人工智能向善白皮書》……
而如果是通用的「會議紀要」模版,則會圍繞每一個討論議題,把各位發言人的核心觀點逐條梳理出來,最后來個觀點結論。
幫學生黨們測試一下「課程筆記」,錄的是斯坦福大學NLP課程,課堂總結大家自己看圖片吧。
基本能根據內容進行小節,所有知識點都給你總結出來了,細到甚至還有公式和引申······對學生提問的問題還用表格歸納解析了,回頭哪里不懂聽哪里就好了,我當年讀書要是有這玩意,還用借同學筆記抄?
簡單來說,套模版可以把錄音內容自動整理和總結,一條錄音用不同模版就能看到不同的結構化輸出,各自側重點略有差異。通用的「日常總結」和「會議紀要」,能覆蓋絕大多數生活、教育、工作場景。
最后總結
一旦習慣了把錄音卡片磁吸在手機背后,隨手就能開錄,隨時記錄重要內容,再也回不到用單獨錄音筆或者手機錄音的時候了。輕薄、無感、即開即用、和軟件搭配,整體使用下來非常順手,相當于有個AI小助理在協助完成“錄—轉—寫—整—結”整個流程。
記錄的音頻不是單獨放在文件夾里的片段,而是能夠融入工作流程,自動變成待辦和文檔,成為辦公生態的一部分。
AI硬件不是堆料卷外觀卷單一性能,而是找準需求,怎么和軟件生態更好融合、用AI去協助工作生活,才是未來商業化的方向。
DingTalk A1+AI聽記開啟了AI時代的辦公語言助手,協助用戶高效辦公的同時,再反過來哺育釘釘的辦公生態,讓釘釘變得更強大、更智能、更貼近真實需求,這才是釘釘敢入局的底氣。
期待釘釘在未來辦公協同的AI布局上,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