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阿思翠經典主打精致素雅的包裝類似,包裝盒正面除了品牌logo以外還可以看到一個四葉草的勾勒圖案,而Clover正好也是四葉草的英文單詞。內部的硬質盒身則是砂巖灰的配色,簡約又不失高檔,我們仍舊可以看到灰色的皮質收納盒,它的配件比較簡單,畢竟是平頭耳塞不需要像入耳式IEM那樣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硅膠耳套啥的,里面包含尼龍的單元隔袋,一條官方宣稱的高純度無氧銅鍍銀線材,只不過改成了0.78可換雙針接口,另外一個配件隔層的是中空海綿套的收納小盒,因為根據Lyra Clover耳機腔體的結構我個人建議使用中空海綿套,如果壓根不裝耳套的話會造成耳道油漬較多發生側滑漏音的現象,所以這次包裝配件也沒有標配普通的海綿套,除此之外,還配有一對橡膠耳掛和清潔刷。
1. 阿思翠Lyra Clover動圈平頭耳機對比灰黃鸝,搭配歐尼士Alpha小尾巴,3.5單端,選聽《伍珂玥-蔓珠莎華 (Live) 》和《任然-飛鳥和蟬》,通過對比:絕對是完全不同兩種的調音和級別,阿思翠高頻悶糊,包圍感有但已經有些掩蓋了音符細節呈現,人聲就像蒙上一層紗那般不清晰,在女聲表達素質方面,從阿思翠切換到灰黃鸝的變化就像揭開一層薄紗那般變得透亮了一些,女聲位置適中齒音控制偏明亮但無尖銳刺耳,老實說,灰黃鸝本身的高音真的沒什么特別之處,略帶光澤,而且對某些人來說可能聽起來會有些偏尖銳,聲音特質趨向纖細單薄,當然灰黃鸝的整體聲底也不算非常厚實豐滿的調音風格,但在音場的延展性方面還是比阿思翠更占據些優勢,各種樂器和人聲的定位更清晰,阿思翠對于打擊樂的表現只能說扎實具備一定力度,由于不清楚是我的耳道不太適合這副耳塞呢?還是阿思翠那看似不大的圓形腔體就是無法完全與我的耳廓密閉貼合,反正這是我評測到目前為止佩戴體驗最差的一條塞子之一,而這樣糟糕的佩戴造成最大的問題就是低頻找不到一個非常自然合適的能夠使得腔體自己停留在我耳內的一個最佳合適位置而頻頻引起低頻漏音直接影響聽感的真實表現,甚至我都提不起半點興趣進行接下來的聽音對比。換聽《Yo Trane-Time & Space》節奏藍調,作為一條圈鐵混合耳塞的灰黃鸝,理論上內置動圈單元在低頻表現上應該是較寬、較強、較深和較慢,但灰黃鸝的低音收得很快,可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有點像動鐵的低頻,灰黃鸝的低音只能用自然真實來形容,老人家自始自終沒有一絲念頭去刻意提升低頻增益來人為調整三頻曲線指標,它所呈現給聽眾的低音側重點突出,不會錯過低音細節,果斷而堅定。灰黃鸝的中頻具備一定的密度,在低中音方面略微落后,但聲音比較堅實,比阿斯翠更為自然。總而言之,灰黃鸝的人聲更干凈,我不得不承認,它在女聲方面更成功,聽起來更柔,我也更喜歡灰黃鸝對于樂器的表達,可以輕松定位,人聲和樂器大部分細節很有音樂感。
2. 阿思翠Lyra Clover動圈平頭耳機對比俄羅斯雙動圈耳機Kennerton Ikiz,搭配飛傲M15播放器,3.5單端,選聽《陳潔儀-倔強》和《陳潔儀-心動》,通過對比:Kennerton Ikiz完勝,具體表現在聲場更健康回歸正常,不像Clover那樣可以用壓抑來形容;高音更為清晰,我還未用通透這種較為素質的形容詞來描述,而Clover的人聲表現不知道為何原因在M15搭配下除了悶糊就是混濁,仿佛就像清末慈溪垂簾聽政般的朦朧感,這是我頭一回用這種污濁的詞匯來形容某個塞子的高頻表現。低頻理論上應該是平頭塞的強項之一,而這個組合毫無低音該有的素質體現,有氣無力的鼓點和寡淡的節拍總是那么有氣無力般的貌似完成任務般的呆板和軟塌,當你從Clover切換到Ikiz的變化就好比鐵皮鼓換成了定音鼓般的略帶澎湃感的飽滿和扎實,氣氛也上來了,聲場也出來了,我在此也無需多用豪華詞匯來形容聽感上變化和差別,此處大家可以想象下我當時對自己聽覺能力懷疑或者對這款耳塞素質無奈的表情即可。
3. 接下來的搭配你如果把它形容成“大牛拖小車”也不為過,當然難得這樣“暗黑系”的混搭也未嘗不可,阿思翠Lyra Clover搭配飛傲旗艦臺式解碼耳放一體機K19(高增益),3.5單端+4.4平衡升級線:首先如此搭配試聽的整個過程基本都是在我雙手按壓耳機本體尾部不斷調整其在耳道的最佳聽音位置的“痛苦而無奈”的過程中出來的結果,而且作為動圈單元的平頭塞其中一個配搭不佳的體驗是單元音圈振膜受到外力擠壓后所發出的影響聽感的“呵啦呵啦”異響聲,沒有辦法以上看似腦殘的操作只是為了感受下所謂的不戴套裸奔感受其所謂的真實音色而為之的。其次,這樣的搭配你根本不用擔心高頻會有齒音或者毛刺感,因為Clover本身暗淡而不太自然的高音表現我們本能的第一反應是否應該給它人為地在高頻段提升些增益或者均衡器調整下,幸好K19是一臺自帶專業均衡器內置不同曲風模式的具備這一獨特功能玩法的臺式解碼耳放一體機,選擇爵士,高音略微能夠分辨出些細節和某些打擊樂器的金屬感,中頻人聲厚度也有所增加和增添了些韻味,整體橫向聲場得到了略微延展和擴散,低頻厚度在略微增加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些少許的舞臺氛圍感,而這樣的聽感改善也只是建立在我勉強碰巧靠手動不斷尋覓Clover在耳道內的最佳位置而形成的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聆聽感受,總結一點:驅動和拖動Clover這顆平頭塞,飛傲K19真是難為而委屈你了!正當我準備就此搭配告一段落的時候突然想到手頭有一條由Melody Sound耳機發燒店美女店主Melody友情贈送的一條4.4平衡鍍金定制升級線,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給Clover換上并套上中空海綿套后,讓我終于有種“豁然開朗”和“撥開云霧見青天”般的頓悟:相比之前來說,在K19高增益60音量推動和開啟爵士均衡EQ后,原來你的中頻還是能夠變得如此溫暖而自然的呀!在中音密度有所增加的同時可以在女聲和男聲的形體上多了些少許權重均勻的著色,并且能夠低頻響應形成比較流暢而休閑的平衡與過渡,關鍵一點它克服了先前惱人的過于沉悶和慵懶。高頻是Clover最擅長的也可以說是其最不擅長的,通過我個人的親身體驗后歸納一點,喜歡的人會很膜拜,討厭的人會很惡心,從先前的糊涂不堪到現在的至少可以用平滑來形容的清潔度,更具體地說,鈸、吉他和弦樂盡管已經不屬于那種混為一談的境地,但就目前這樣搭配下來具備了一些線性度和能夠檢索某些人聲和器樂的細節,偶爾有些薄薄的呈現,但相比中高端入耳圈鐵和動圈IEM來說缺乏一點起音的清脆感和絲滑通透華麗感。Clover的開放式外形、開放式外殼是其相對亮點的開闊音場的秘訣,在聲場方面獨樹一幟,擁有較大的空間和投射,但是與其它某些開放式平頭塞不同的是,Clover在搭配K19這套組合不是漫射的,而是有點連貫的,因此成像會變得更加準確些。